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
 招生考试网 - 高考 - 福建高考 - 正文
福建:2/3的考生就读省内高校
来源:fjsedu.com 2006-6-22 14:47:00 【字体:小 大】

 
  从省招办日前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福建省普通高考录取率预计为58%,“高职单招”的录取率预计为51%。考生人数增加了,但是招生数却减少了,这就是今年福建省高招的形势。国家对高校扩招喊停,报考人数却有增无减。因此,考生填报志愿时一定要特别慎重,千万不要抱着“大不了复读的心态”来填报志愿!
 
  只有1/3考生能够出省就读

  今年安排在我省招生的省内外各类高校招生计划总人数为159612人,其中省内高校面向本省的招生计划数为121433人,包括本科51935人、高职高专61372人、“高职单招”8126人;这也意味着省外高校面向我省的本专科招生计划总数仅38179人,今年每3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中,只有1位考生能够出省,其余2位要就读省内高校。

  录取后半段密切关注补录名额

  今年高招录取政策最大的变化是:每个批次志愿均不设“愿否服从院校间调剂”栏目。参考志愿投档后,对完不成招生计划的院校、专业,省招办将按规定的时间向社会公布,进行公开征求志愿补充录取办法。要特别提醒考生家长注意,在高招每个批次录取的后半段时间,一定要密切关注相关录取信息,达到控制分数线未被录取的考生,要及时通过福建招考在线(http://www.fjzs.com.cn/)查询本批次剩余招生计划,因为补报志愿将由考生自行在福建招考在线网上填报、提交,招生部门不再另行组织书面填报。这样考生第一志愿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并且最好服从校内专业调剂,给自己多留一些退路。

  今年高校机动指标可调整的幅度不大

  往年在录取当中,招生计划还会有些变动,在生源良好的情况下,部分高校会追加招生数。今年教育部首次提出高校对生源计划的调整一律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软件在网上进行。高校生源计划调整必须在其招生规模内,征得有关省级招办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的同意。由此可见,今年高校机动指标可调整的幅度不大。

  高分保护政策别寄太大希望

  保护高分考生主要体现在本科一批第一轮投档,省高招办按百里挑一的原则划定理科和文科高分线,将未达到第一志愿学校投档线的高分考生的参考一志愿视为第一志愿同时投档,但录取与否由高校根据公布的招生章程决定。因为最终的录取权是掌握在招生院校手中,如果有些院校不采纳我省的“高分保护”政策,招生部门也无可奈何。

  □特别提醒

  艺术类考生不要文理混报

  今年首次将音乐、美术类分文、理科,提醒考生不要文理混报。同时,艺术类考生还要注意了解所报学校是采用学校“单考”成绩还是福建省统考成绩来作为录取依据的,录取时学校将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录取,例如,是按专业成绩还是文考成绩,或是只看其中几科,考生务必要到自己填报的学校网站看清楚———特别是今年,录取的原则各校几乎都有自己的规定。

  志愿卡要“三核对”

  今年普通文、理科、体育类考生和音乐、美术类考生愿意兼报文、理科的,填报志愿只有一次,时间在6月28~30日,本科、专科志愿一次性填完。每位考生必须填三张卡,允许考生某一张卡志愿栏放空,但考生号、姓名必须填写。所有考生上交志愿卡时都必须在签认表上签字,交几张卡签几个名。

  《志愿卡》信息是省高招办投档和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所有志愿卡都只有院校和专业代码,提醒考生填报志愿卡要“三核对”:一是核对填到志愿卡上的院校批次和顺序是否正确;二是核对每一个院校代码和专业代码与计划本是否一致;三是核对涂的标号与所填的数字是否一致。

  近期做好三件事

  主要指的是利用一些照顾政策、招生政策等。例如:1.今年高校会把自己设定的招生要求(如专业级差等)体现在招生章程上,并上网公布。考生要注意院校网站公布的招生章程上的专业级差、志愿级差和有关要求。2.考生除了要根据体检结论参照《体检工作指导意见》避开不宜就读的专业外,还要注意招生院校招生简章的体格要求。3.根据《海都高招金手册》公布的各院校、各专业近三年录取成绩和录取位次,找准目标学校后,要及时与高校招生老师取得联系、加强沟通,以便在正式填报志愿时及时获取有效信息。(本报记者 叶琦)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